News

   News
   Products
   Support
 

> News

New applications of laser technology


Author:admin   From:本站   Date:2012/2/1 14:14:35   点击:6540
一、激光熔接塑料
利用激光熔接塑料材料的技术将会越来越重要。原因在于,一些新的工件必须要仰赖这种技术才能制造的出来,例如,利用这个技术,可以将敏感脆弱的电子零件在无尘,干燥的过程中加以封装,或者用来制造医疗器材,通讯设备等。激光熔接是一种用于热塑型塑料的新接合技术。它的有点是:高品质的熔接痕,表面不会产生毛细孔,表面不会有脏污的现象,对于工件所产生的热影响降至最低。而熔接痕的强度极高。
 
二、日本成功研发出最快激光刻录技术
近日,日本Nichia公司宣布,公司已经打破了蓝光光盘刻录速度的记录。该公司称,一种新的蓝紫光能够以10X以上的刻录速度来填充一张54G双成层光盘。而且前各大厂商推出的蓝光和HD DVD格式光盘刻录机除了少部分可以达到4X的写入速度外,绝大部分的写入速度都在2X。10X的刻录速度和如今2X,其差距的意义主要取决于未来高速蓝光的普及。采用2X蓝光的DVD刻录机向一张光盘上写入一部全长度DVD电影,需要大约50分钟,而一部10X激光DVD刻录机完成同样的任务只需要10分钟左右。写入时间的快慢取决于激光的能量。Nichia的新蓝紫半导体激光器据称可以在320mW下运行,而如今常用的消费级蓝光设备通常是在20mW的范围内运作。蓝光发明人、前Nichia公司研究人员Shuji Nukamura所领导的UCSB团队,近日演示了世界上首个非极性蓝紫激光器。据称,该技术可以最终产生出在500mW范围内运作的蓝光。但这种非极性蓝光的普及还要2~4年之久。
 
三、极紫外光刻机光源技术项目通过验收
目前,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极紫外光刻机光源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芯片工艺核心技术——极紫外光刻(EUVL)光源转换效率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光刻技术,"极紫外光刻"以波长为13.5纳米的"软X射线"为曝光光源,最终将成为生产更细线宽集成电路的主流技术。
 
四、Sterlite公司发明新型光纤制造技术
印度唯一的光纤制造商Sterlite光技术公司日前宣布其新型光纤制造技术发明获得印度专利。专利号为IN203463的这一发明为"制造低偏振模式色散的绞士光纤的方法"。该专利于2006年11月正式获得印度专利局批准。本财政年度里,Sterlite已经获得4项印度专利。Sterlite公司表示在知识产权上的努力将有助于他们奠定在技术和市场领域的领先地位。他们将不断努力为用户带来更多的创新技术。
 
五、激光技术可冷却物体接近绝对零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目前表示,他们利用激光冷却技术,成功地将体积相当于硬币大小的物体冷却到接近绝对温度零度。该项成果创造了激光冷却相同体积物体的最低温度记录,它为科学家最终将较大物体冷却到绝对零度,以观察物质的量子行为带来了希望。      
量子理论出现于20世纪早期,它用于解释采用经典力学所无法解释的原子行为。然而,当物体较大时,其自身的热量和运动掩盖了量子效应,同时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为包括重力和电磁学在内的经典力学所左右。为了观察到较大物体的量子效应,人们需要将它们冷却到绝对零度(或极度接近绝对零度),如此低温只有让物体尽可能地不动才能实现。在绝对零度时,物质的原子失去了所有热能,只剩下了它们的量子运动。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5美分大小的镜子冷却到绝对温度0.8度。在此温度下,1克重的物质运动十分缓慢,在130亿年(宇宙的年龄)的时间里,它们行进的路程为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为了实现极低温度,研究人员将光阱技术和光阻尼相结合,用两束激光同时作用于悬浮的镜子,一束激光将其锁定在规定的位置,另一束激光则将其运动减缓并将其热能带走。结果在两束强大的激光共同作用下,镜子几乎静止不动。所以激光技术可冷却物体接近绝对零度。其科研成果应用前景极广。
所谓大幅面,刚开始是将绘图仪的控制部分直接用于激光设备上,将绘图笔取下,在(0,0)点X轴基点、Y轴基点和原绘图笔的位置上分别安装45°折返镜,在原绘图笔位置下端安装小型聚焦镜,用以导通光路及使光束聚焦。直接用绘图软件输出打印命令即可驱动光路的运行,这种方式最明显的优势是幅面大,而且基本上能满足精度比较低的标刻要求,不需要专用的标刻软件;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打标速度慢、控制精度低、笔臂机械磨损大、可靠性差、体积大等缺点。因此,绘图仪式的大幅面激光打标系统逐步退出打标市场的,但能保持在激光切割与雕刻的应用上的优势。

 
   Page up:
光纤激光器MC1、PMC2转IPG接线问题

   Page down: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ospect of laser marking technology